首页 > 物流知识 > 物流管理 > 正文
中国商业群雄逐鹿
来源: 作者: 人气: 时间:2009-08-26
  
作者:刘冬

  这是"麦肯锡"的一个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将由国家级零售"大腕"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
  外资商业:跑马圈地进入一轮新的高峰
  随着中国入世,外资商业的跑马圈地也进入一轮新的高峰。让我们看一看他们迈向中国的脚步: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沃尔玛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触角开始从华南地区向西南、东北和华北同步展开;
  麦德龙也加快了沿长江沿线向内陆拓展的步伐,在东南、东北和华东地区排兵布阵;
  开店速度最快的家乐福虽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通报,但并没有动摇其继续扩大占有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的决心。并宣布,将在中国设立5个全球采购中心,这一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终于使它走出了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遭受处罚的阴影。
  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零售商欧尚也将很快开出第5家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如日本的伊藤洋华堂、佳世客,韩国的易买得,台湾的好又多、大润发,泰国的易初莲花等,一年多来都有新店开张。而台资背景的太平洋百货也在日前和西单商场及电讯盈科获得了国家经贸委的合资牌照。
  全球商业巨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中国商业主流群体。中国商业的对外开放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当年7月,国务作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1到2个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暂不开办外商独资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当时,外商的投资重点主要放在大型高档百货店上。当时的日本八佰伴借"阿信"的影响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自1993年起,中国政府把推进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商业改革,国内包括超市在内的连锁企业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国经验,1995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北京或上海试办两家中外合资的连锁商业企业,规定在合资企业中,中方控股要在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30年,合资的外方应是欧、美、日专门经营连锁商业的大型跨国公司。经过反复筛选,荷兰的"万客隆"公司和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公司被批准。截至去年底,国务院一共批准了40家中外合资商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政策呵护。即便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作为服务贸易的商业也是渐进开放的一个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商业高速裂变的时期。显然,当年的额度控制既不能满足各地的投资饥渴,更不能满足众多没有列入名单的外商的胃口。本来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理论上,这是符合地方利益的,因为零售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弱、地域性很强的行业。但是地方政府却并不领情,纷纷主动出击。于是,一些外商通过种种迂回的途径,在各地方政府的默许下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仅次于沃尔玛的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自1995年以来,家乐福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成都等15个城市开设了27家店,有消息说,家乐福目前与各地的签约项目还有十几家。只不过由于处于整改阶段才引而未发。去年它的销售额估计为80亿元人民币,就全国而言,这个成绩仅次于联华超市有限公司。
  除了家乐福模式,普尔斯马特是采取品牌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中国的。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的price smart club是采用了购买商号和商标使用权的方式经营,外方并没有做现金的投入。
  此外,百货业态如台资背景的太平洋百货、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所属的百盛则是以输出管理的方式进入,并且在几年的经营中颇有斩获。
  连锁企业:要想不被狼吃掉,就要自己先变成狼
  国内商业从来就没有在"与狼共舞"的日子里停止强身健体、壮大自己。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商业氛围的城市,本土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日益强大。10年前,上海联华超市以1200万元起步,到2000年底,销售规模已经达到111.4亿元,网点数量达到950家,销售规模已经连续4年居于全国超市行业之首,并且快速胜出传统百货业,显示出连锁经营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前期低成本抢滩型的快速扩张后,联华又选择了实施全国性的发展扩张模式,它与8个省市13个地方的合作伙伴同时签定了协议,采用合资和租赁的形式在全国兴建大卖场、食品加强型超市和便利店,联华也正从一家以上海和江浙为重点发展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超大规模的连锁商业企业。
 

责任编辑:

上一篇:深圳市流通企业探析之二:沃尔玛 下一篇:深圳市流通企业探析之三:招商物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