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流知识 > 物流管理 > 正文
“十一五”期间促进北京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
来源: 作者: 人气: 时间:2009-08-26
    一、北京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非公经济在北京市的经济总量中接近一半。2003年非公经济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2.47%;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42.3%;完成工业增加值占总量的4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总量的49.7%;就业人员总数占59.4%;网点总数占全市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网点总数的96.4%;在从事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2.94万户服务网点中,99%以上属非公经济;占全市实现的税收的63.1%;出口占总量的57.3%。中小企业基本情况。2003年中小企业数166059个,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9.8%;占北京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2.1%。2003年中小型工业企业为19450个,占总数的99.8%,从业人员数为106.3万人,占总数的80%,工业总产值2528.1亿元,占比62.9%。

  二、北京市非公经济与中小企业现阶段发展特点

  公有制仍然占主体地位,非公经济的增长主要内容是混合制经济的增长。私营个体经济在数量上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创造的生产总值在非公经济中的比例较小,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在北京市的比例也非常低,分别低于4%、4%、2%。 北京市的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对北京市整体的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也远远超过大型企业。各类中小企业法人单位由1999年底的6.8万户增长到2003年底的16.6万户,增长了近2.5倍。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工业企业总量的61.5%;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工业企业总数的74.5%;中小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1.6%。

  主要分布于一般竞争性二、三产业,以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载体。在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北京市非公经济地区生产总值的98.54%。84.3%的私营经济和94%的个体户主要从事第三产业,且以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中小企业分布特点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占55%以上。非公经济成为北京市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主体力量。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15690户,其中属于非公经济性质的占到总数的90%以上。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在一些新兴服务行业也呈现了相当强的发展势头。比如在法律、咨询业发展势头很猛,而且也成为了物流、社区服务型产业等行业的主要载体。2002年北京市物流企业非公有经济成份就占到66%。

  非公经济大企业集团数量少,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偏低。在2003年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500强排名中,浙江独占188家,名列第一;上海进入排名的企业有30家,占入围企业总数的6%。而北京上榜的民营企业只有6家。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民营经济企业产值超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120多个,大的达到100-150亿元;而北京2003年非公经济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的大企业有140家。

  北京市的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排名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排名第14位,整体竞争力属于一般水平。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中区域影响力和成长发展力分别排名第14位、第13位。

  北京市非公经济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趋势是,规模与数量将会稳步增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北京市的经济总量中的比值稳步扩大,涉及的行业领域将逐步扩大。并且随着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也会逐步加大。

  三、北京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的问题。非公经济与中小企业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是融资难,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欠缺。作为北京市民营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2003年的贷款需求约为6169.7亿元,但实际只获得了2708.5亿元,缺口近60%。

  三是北京所处区域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缺乏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间经济的协同作战和共同发展还没有形成。地区间缺乏合作,非常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从更高的战略角度、更长远的角度定位和发展自我。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制定一整套成体系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发展研究 下一篇:加快发展广东现代物流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