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物流知识 > 物流管理 > 正文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来源: 作者: 人气: 时间:2009-08-26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

  总体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2003年,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6%、35.8%、6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19美元。国民经济发展由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中心。

  第三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中心城区实现高度集聚。1994年以来,第三产业在总量上超过第二产业后,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和持续增长。2003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55.6 亿元,占全市gdp的61.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3%。中心城区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城八区集中了全市85.5%的第三产业产值。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一区七园”的布局不断展开。“十五”以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30.4%。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北京高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七园”的演变历程。

  六大工业支柱行业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雏形。“十五”以来,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医药、都市工业、石化新材料等为重点的六大工业支柱行业快速发展。汽车制造基地占地面积达11平方公里,2003年产销汽车达34.7万辆,实现总产值429.6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4.7%。

  农业转型速度加快,都市型农业布局正在形成。农业生产紧密配合首都发展需要,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和生态功能转变。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产值9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3%。专业化、区域化农业布局不断展开,初步形成了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区域农业布局构架。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现存问题

  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潜力产业尚待培育。健全的产业结构应是以战略发展产业为核心,各产业间相互衔接、系统优化和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目前,北京尚未形成完整的战略发展产业体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较多强调产业的全面升级,较少考虑对潜力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致使产业结构缺乏梯次性配置,产业融合程度低,关联效益不高。

  产业技术进步不快,规模经济效益尚不充分。2003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27%,而世界500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一般为5-10%,电信、医药等行业更是高达20%以上。北京产业研发投入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在高端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大的突破,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实现。

  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过密,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尚待加强。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占全市土地面积8.15%的城区和近郊区,产业布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城区高度集中”特征。2003年,北京市城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0.52%,而人口则占到18.25%,人口密度高达31045人/km2;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5.88亿元,占全市的24.79%;财政收入92.22亿元,占全市的32.36%。开发区过度平铺,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产业同构化严重,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

  区(县)产业分工不明确,城乡产业发展尚未实现一体化。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各区(县)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产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动力,但由于缺乏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宏观指导,各区(县)存在着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的特征。目前,各区(县)都争相发展高新技术、汽车及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各区(县)争相建设总部基地、会展中心、物流基地等。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的主要成因

  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转换能力不强。2003年,北京市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只占全部投资的0.3%。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波动较大,从1985年到2003年波幅达到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如果把房地产投资计算进去,则占整个投资比重的90%左右。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十一五”北京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十一五”期间北京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