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产经营战略研究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一、北京市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在下降。在工业总产值中,1990年国有企业的比重为72.1%,到2003年则下降到13.5%,平均每年下降4.5个百分点;在建筑业总产值中,1990年国有企业的比重为68.7%,到2003年则下降到32.1%,平均每年下降2.1个百分点。在商业领域,2003年非公有制单位实现增加值155.6亿元,经济总量比2000年增加96.8%,增长1.6倍,占商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6.9%上升到56.2%,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但是,总量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只不过其增长速度要低于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据测算,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这四大领域拥有经营性国有资产近9479亿元,分别占23%、15.6%、31.4%、29.9%,净资产为2784亿元。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是建立了市、区(县)两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代表各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二是市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监管的国有总资产约为4811.7亿元,分布在城市交通、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旅游业等30个行业;三是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建立起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市场化选拔和薪酬制度改革;五是推动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并购重组;六是全面启动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分布的领域过广,控制力不明显;二是国有企业的效率不高;三是国有企业改制尚未完成;四是市国资委监管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五是国资委的职能定位界限不清晰。
二、北京市国有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思路
北京市国有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优势和劣势并存的发展环境。从优势来看,主要有五点,一是北京市具有较好的城市环境建设,具有较多的社会公共产品需求;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的国民经济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中的先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将对国有经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虽然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在减弱,但人均3000美元的强劲消费需求而带动的巨大消费市场,也为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四是新的国有资产监管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配置方式的制度创新,使国有经济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增强。五是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优秀的人才,为国有企业聚集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提供基础。从劣势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首都,它要求更大的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稳定,因此,北京的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必然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二是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将对国有企业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结合北京市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国有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行国有资产行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使国有经济向适合自己成长的领域集中,寻找国有经济成长壮大新的空间;构建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框架,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制度效率。
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
推动国有经济集聚和重点发展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四个领域。鼓励国有经济继续发展的行业主要是现代农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与安装业和钢铁工业等五个领域。进行国有资本经营性的行业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制造、纺织、化工、工艺品制造、商品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传统建材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上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国有资本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控制力,而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资本在这些行业中的进退完全以财务效益为准则。为此,应视情况组建适当数量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经营这些行业中的国有股权来实现国有资本的进入或退出。鼓励国有经济拟退出的行业主要是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资源开采性行业、化工企业、传统加工制造业。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