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十一五”规划(草案)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体制机制完善,粤西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茂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22415元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到14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22415元(约合2767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2%。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5%左右。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实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壮大。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争取到20l0年,全市50%的镇建成图书馆,80%的村委会有图书室,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到全市的自然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争取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l0年,全市教育综合水平居全省II类地区前列,茂名市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取得显著成效。
期望人均寿命达到76岁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和4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2010年总人口710万人左右;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5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期望寿命达到76岁。人居环境美化优化。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
和谐茂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户籍口径)达50%。就业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1万人,年均增长3.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3万人,年均增长3.7%。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环境保护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力争市区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到2010年,全市60%的社区达到“六好”社区的要求。
自主创新
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
加强重点领域和核心产业自主创新。重视原始性创新,鼓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推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支持石化、电力、冶炼支柱产业和海洋及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促进我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高校科研所与企业联合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继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我市产业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国家、省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我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以多种形式联合建设工程中心、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以产业化为目标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扶持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
建设新农村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坚持“三化”联动,谋划“三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