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流向何方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1999年在北京举行了世界邮政联盟大会――“互联网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传统邮政业务的发展,并为邮政业务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2000年3月,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在中国邮政物流服务洽谈会上宣布:中国邮政有信心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服务,成为当前物流配送服务市场的主力军。
2000年9月,国家邮政局称,9月1日起各种邮件将全面“提速”,全程传递时限将比现在缩短1-2天。已经12年没有上晚班的上海邮政局职工又恢复了12年前上晚班的习惯,以配合邮件的提速。
邮政既出,谁与争锋?
瓶颈在哪里?
说到电子商务,人们总会透过纷纷扰扰的e大军看到热闹背后的瓶颈,三大瓶颈的困惑由来已久,而物流配送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不是瓶颈的破裂,没有瓶颈,而是拓宽瓶颈,让瓶颈成为通途。首先来看我国物流配送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配送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配送的优越性在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行业限制、地域分割的影响,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小、散、差的分散状态普遍存在,层层设库、行行设库的现象严重,造成物流的不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建造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程度,形不成规模优势,导致配送双方的积极性受挫。此外,以企业集团内部为对象的专业化配送发展较快,而面向社会的区域性配送发展比较滞后,这就形成了社会配送资源的闲置与重复配置的突出矛盾。
2、 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配送中心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线、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其次,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原有物流设施转过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有的配送中心实质上等于原来的仓库,功能也仅限于原有仓库的储存、保管上,同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此外,整体物流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具体体现在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物流各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也不小。
3、 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健全。配送是集诸多流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流通中心,而且尤其强调各功能的协调和一体化。其基本功能远超出了仓储和运输的利用不好,效益不高,也应出租、出售,或者易地办公,发挥土地级差效益。
再来看国内物流配送的现状,从场面上来说,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速递公司,如阳光网达、小红马、联邦快运等等,电子商务的出现为这些传统的配送公司带来了第二块生长的土地,从国际、国内的商务文件、小件包裹的快递业务,到一整套的b2c、c2c配送流程、服务方案,在中国邮政行业垄断之外成长的这些快递公司,更早的加入到了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动的一整条价值链中,并在行业的瓶颈上,以自行车到海陆空的无所不有创造了新的价值空间。物流被e化了,被e化的物流在阳光下闪动着光芒。
后来者还有很多,许多大企业凭借自身庞大的销售网开始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他们无疑也将成为这一领域强大的竞争者。在全国已经拥有60个分公司、210个经营部、8000多销售队伍的康佳,已经与国外大公司接触,不但自己做物流而且还有意利用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为别人做配送。《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以前只送自己的报纸,如今的小红帽也开始进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成为万头攒动中的一点红。
网络配送已经是一块人人心动的蛋糕。是瓶颈就是机会,是现在的桎梏就是将来的收入。送水的人喜滋滋的跑在路上,而淘金的人还不知道金子在脚下的哪一块土地上。
于是邮政这个老大觉醒了,“我不做物流谁做物流,我不上天堂谁上天堂。”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