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反思:大公司就是罪恶?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作者:易山
身为华尔街的人是不会有快乐可言的。哪怕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经明确表示美国经济正走在复苏的金光大道上,他们仍不能安心。安龙事件早已把他们的神经弄得脆弱不堪,“谁是下一个”成了类似于在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抓特务的任务。
泰科公司(tyco)不幸成了这个后安龙时代的伟大目标。这个曾经把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庞然大物在有色眼镜的视野中忽然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在不到9周的时间里,该公司的股价狂跌61%。投资者们似乎忘记了该公司在去年取得的良好业绩:收入360亿美元,盈利40亿美元。他们只想知道一件事:泰科你的帐本是干净的吗?
在过去10年中,泰科的大名无人不知。该公司仅在过去3年里就收购了700间大大小小的公司,要统计泰科成立以来收购了多少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数字实在惊人。公司规模急速膨胀使收入以年率24%的速度增长,而这样可怕的增幅又进而将该公司的股价推至高峰。该公司的ceo丹尼斯.科兹罗斯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英雄。可是,即使是在安龙事件以前就有人对泰科惊人的增长速度表示怀疑,也有人指出,该公司的业绩至少有部分是靠吹出来的。两年前,prudent bear基金的交易员大卫.泰斯揭露泰科在帐目中的大额改组拨备有造假嫌疑。此后,kynikos associates公司交易员詹姆士.查诺斯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泰科在每次收购即将完成的数周内大玩数字游戏,使被收购的公司看起来比实际情况糟糕,从而使收购后的收入增幅和现金流量都比实际情况良好。查诺斯并没有下大力气狠揭泰科的黑幕,因为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现在臭名远扬的安龙公司上,并且成为第一个向安龙开火的金融从业员。
泰科对于人们对其“人造盈利”的怀疑一直坚决否认。不过,一些证据仍然显示,该公司的会计报表中有一些问题。例如,在1999年8月,泰科以29亿美元收购一间电子生产厂raychem。有分析员指出,在这次收购中泰科就使用了上述虚增盈利的手段。而且,泰科的海外分支机构多达2000个,raychem只是其公司结构中的小小螺丝钉罢了,谁能保证有关raychem的嫌疑只是偶然的事件?对此,泰科的执行副总裁布拉德.麦克吉指出,虚造盈利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泰科公司有着极其严格的内部审查制度,任何一项会计改动都必须得到泰科的批准和审计公司的批准”。而且,在2000年夏季美国证交会曾对泰科的会计行为进行非正式的调查,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妥。
显然,事情的关键在raychem公司。raychem原是一间年销售额达到17.9亿美元的、有着42年历史的公司。在1998年,也就是被收购的前一年,该公司的盈利为1.79亿美元,远远低于前一年的2.53亿美元。对于泰科来说,以29亿美元收购raychem应该说是一件不小的买卖,但远不是极大型的交易。就在4个月前,泰科曾以113亿美元收购另一间电子公司amp。单就这些数字来说,交易本身并无不妥,问题是raychem的一些员工透露,泰科公司的人员曾指示他们提前支付一些应付款,推迟接收一些应收款以及夸大拨备数字。总之,尽一切可能增加泰科收购后的现金流量。就在泰斯公开表明对泰科帐目的怀疑之际,原raychem公司的出纳米克尔.布兰泽尔将一些合并前数周的内部电子邮件等文件寄给泰斯。通过这些文件,布兰泽尔指出,泰科确实在有计划地运用特定会计手段制造出符合华尔街要求的报表,而且情况比泰斯揭露的还要严重。证据之一就是raychem在合并完成前1天急急忙忙支付应付给摩根斯坦利银行的顾问费,而这种费用通常是在合并完成后才支付的。
raychem的一些员工透露,事实上当合并成为必然的时候,公司就进入了付款高峰期。例如,在合并完成前两周,一些财务人员的内部电子邮件的内容都是“加速支付现金”之类。在泰科的要求下,raychem所有的工厂都尽可能支付一切应付款,甚至不管是否合理。而这样做事实上对raychem和泰科都没有好处。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