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做不大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企业要做大,政府行为和金融中介极重要,不能靠行政兼并,政府要给企业减税,不能摊派,要提高进入门槛,鼓励技术升级,银行要向有竞争力的企业贷款;
●一个行业要在世界上站起来,要发展“适度竞争”,防止恶性竞争,强化业外竞争,确保行业持续赢利和研发实力,靠的是行业自律和协作,而不是政府规划;
●凭借营销模式的创新,把产业做大,实现规模经济,发展范围经济;
●要提升产业的附加价值,就必须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文化智力型产业升级。
与传统产业相比,工业革命的鲜明特征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如何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呢?新古典经济学并无答案。我们试图从演化经济学角度作出探讨。
我很早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所谓“李约瑟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而在西欧壮大?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劳动分工在中国难以发展?为什么中国老是搞些小而全的企业,而西方国家却能发展出大规模的面向世界市场的跨国公司?
不研究这个问题,中国的劳力密集型产业就难以升级。
花炮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花炮产业的命运与其他中国传统产业如瓷器、丝绸等相似,就是都一直没有能够做大做强。下面我们分四个问题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行为和规模经济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行业自律和行业协作。
第三个问题是经营模式。
第四个问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转向文化智力型产业。
财税体制与金融中介是关键
为什么中国很多类似花炮这样非常有价值的传统产业却没有能够在世界上做大做强呢?我想,第一位的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第二是金融中介。
亚当・斯密讲“看不见的手”;很多人以为只要有微观机制,只要产权界定清楚,只要个人有积极性,中国就会自动产生世界规模的市场经济。
我们研究发现,单有微观机制是不够的;劳动分工演化的方向是做得大而强还是变得小而全?政府和金融中介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因很简单,斯密理论说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
中国虽然很大,但由于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是分片包干制,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分割的市场。只要是分割市场、地方观念和短期利益作政策主导,企业规模就做不大。企业规模有多大,取决于市场规模有多大;而市场规模要做大,政府行为和金融竞争的模式扮演了重要角色。
举例来说,美国商业界有一个流行的策略,叫“用别人的钱赚钱”,而不是只靠自身积累赚钱。看看老一辈的华侨在美国经营洗衣店或餐馆,劳作了一辈子,也还是一两家店,做不大。原因很简单,他的经营方式就是压低工人工资、雇佣非法移民“黑工”,以降低成本。他们喜欢用现金交易,这样可以逃税,小打小闹赚点小钱。
老华侨的经营模式缺乏银行信用是难以做大的原因。在西方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信用是按企业交税量的记录来衡量的。同样两个企业,a交税比b多,而且a交税年年增加,a的信用就好。一遇到经济周期波动,比如说现在遇上美国经济萧条时,很多企业要倒闭。你要乘机兼并扩张,是只靠企业自己积累的钱来扩张呢,还是加上银行贷款来扩张呢?显然拿银行贷款一下就可以把竞争的企业兼并过来,变成大企业。
你交税交得多,表明企业诚实,做大后愿意给政府交税,愿意给股东分利。股东如果投资该企业的话,就可以分享该企业成功经营的果实。但家庭企业不同,如果靠逃税赚钱,钱都揣在老板兜里。政府拿不到税,投资者拿不到回报,那银行为什么要把钱借给你呢?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做不大?
首要原因在财政税收体制,其次是和金融体制缺乏信用制度有关。中国的传统经营模式,常常是逆向淘汰机制:企业越小,越可以给收税的官员送点红包,越容易逃税;企业越大,地方政府摊派就越容易。
中国的金融又被国有银行垄断。商业银行的竞争看利润和市场份额。如果金融业的领导奖励信贷员的标准,比如说我做了10笔贷款,有7笔是赢利的,且总的赢利数比别人多,就该奖励。但现在国有银行类似政府的政策性银行。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