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利用外资分析与对策研究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一、“十五”期间北京市利用外资的现状和问题
1.北京市吸引外商投资态势良好,但是与兄弟省市相比总量偏低。2001-2004年上半年,北京累计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738家,合同利用外资12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4.3亿美元。但是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相对偏小。2001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8%,在全国排名第九。2002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3%,在全国排名第八。2003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1%,在全国的排名在第八,落后于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辽宁、福建,甚至还落后深圳和青岛市。
2.北京市外商投资行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但是外资利用方式的结构不尽合理。“十五”前四年外资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增加。从外商投资的行业变化看,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占全部外商投资的70%;外商投资开始向其它领域扩张和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但是,外资利用方式的结构不尽合理。截至到2004年上半年,间接利用外资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大约为45%,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5%)。在间接利用外资中,对外借款的比例大约占到70%左右,这也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这种间接外资占相当比重和对外借款占间接利用外资相当比重的外资构成将会加大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3.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但是在高科技领域过度依赖外资给经济安全带来潜在风险。2001-2004年上半年当年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总额分别为12、19、28和30亿美元。但是北京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则主要由外资构成。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构成中大约有64%有外资构成,出口的68%有外资构成,税收的30%左右来自外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经济发展的未来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
4.利用外资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利用外资的成本远高于同期外资流量。首先外资增加了建设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2004年上半年fdi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7.2%和15.8%;二是扩大了北京的贸易规模,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1.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的7.5%;三是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5%左右;同时,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北京技术进步、改善了北京本土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是,“十五”时期北京利用外资的成本较高。据测算,2001-2003年,北京市利用外资的税收优惠成本大约为725亿人民币,间接利用外资的利息成本大约为1.5亿人民币。两者之和高于同期外资的流量。
二、利用外资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大力发展以完善首都功能为主的服务型经济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利用外资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的承诺,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法规,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实施引资多元化战略,增强北京市吸引外资的能力;抓住入世后过渡期的有利时机,以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为重点,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cbd和天竺出口加工区为龙头,在保证利用外资规模的前提下,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适当借用国外贷款,提高贷款质量;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境外投资稳步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利用外资的重点行业
现代农业。重点是附加价值高的现代农业,如花卉、特种蔬菜和瓜果等。
现代制造业。重点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制造。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基础设施。进一步调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建立补偿资金制度,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开放,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融资的协调服务,吸引外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