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
来源: |
作者: |
|
人气: |
时间:2009-08-26 |
|
|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东北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决条件,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本规划旨在从战略上、总体上谋划未来东北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以区域公路水路交通的整合推进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交通支撑和保障。 本规划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突出强调空间、时间、功能上的跨省衔接,是指导东北各省制定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及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域。规划期为2004至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基础条件,已基本形成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区域内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线路总长度达到18.7万公里,运网密度达23.6公里/百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9公里/百平方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交通部“三主一支持”规划指导下,东北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专业化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到2003年,三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92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7687公里,其中三级以上1980公里;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25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86个,综合通过能力达1.53亿吨。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明显缓解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1.公路交通快速发展,为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等创造了基础条件 目前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至沈阳、哈尔滨至大连等进关出海、连接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和省道为干线,以县乡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与“九五”初期相比,东北三省公路总里程增长24%,其中高速公路增长4.8倍;二级以上公路增长1.7倍,在路网中的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通公路的乡镇和建制村比例分别达到99.2%和86.6%,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分别达到73.9%和42.4%。三省已拥有客货运输等级站场1009个,其中二级以上客、货运站场比重分别达到32.2%和27.6%,营运性载货和载客汽车分别突破50万辆和20万辆,通公路的乡镇和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5.6%。 2003年,东北地区公路客货运量达到10.1亿人和13.0亿吨,客货周转量达到451.5亿人公里和480.2亿吨公里,分别是1995年的1.7倍、1.2倍、2.1倍和1.4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公路通道交通量快速增长。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近13年来的交通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2%;沈阳至山海关高速公路2003年的交通量增长率高达22%;长春至四平、哈尔滨至长春、哈尔滨至大庆等高速公路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也达到10%左右。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为省际间、城际间、城乡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作和交流,对于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水路交通发展加快,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参与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北沿海运输已基本形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主,锦州、丹东等港口为辅,同国内港口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的海上运输网络。1995-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11.3%,其中集装箱达24.3%。东北地区80%以上的外贸货物,绝大部分进口原油、铁矿石和2/3以上的冶金、石化产品调出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2003年东北内河港口客货吞吐量分别完成404万人和1600万吨,比1995年增加了173%和61%,其中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分别增加了150%和220%。水路运输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对内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大型深水码头建设,沿海港口对船舶大型化的适应性逐步改善,海上货物运输成本明显节约,为提高腹地经济竞争力水平以及参与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
|
责任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