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孟菲斯机场,每天晚上都有上百架联邦快递的飞机在这里起落。每天夜里,在联邦快递面积达364公顷的超级转运中心,长达300多英里的传送带平均每小时处理95000个包裹。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物品,小至电子产品、香水,大至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被运来,经分拣后再迅捷、精确地送到目的地。 每分钟都有联邦快递的飞机在天上飞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孟菲斯并不是一个令人熟知的地方,如今,这座美国中南部的城市因为猫王和联邦快递的出现而变得不再冷清。 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孟菲斯机场却总是灯火通明。尤其是凌晨一二点的时候,联邦快递在这里的转运中心开始高速运转。 机场被大量拥有相同紫橙相间机尾的白色飞机占据。飞机降落、卸货,然后被送上传送带的包裹开始进行分拣。从前没有全货机集中送货的时候,商用航班腹仓带货,点对点直飞,再加上中转,效率极低。 而利用全球转运中心这一模式,则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把包裹运送到目的地,后来成为国际快递巨头的共同选择。 在30多年前,人们还不相信这样的场景会出现。 论文和越战的灵感 大学三年级时的施伟德(FrederickW.Smith)写了篇20页左右的学期论文,在论文中,他构想了以航空中心为基础的空运配送模式。“由于当时从事投递业务的邮局和铁路等很少把包裹直接送到目的地,这为快递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施伟德进而分析,美国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将靠电脑、微处理机及电子装备来维系,而这些装备的维修则要靠量少价昂的组件和零件及时供应,而有关信件、包裹、存货清单也需要在尽快的时间内获得,因此,传统物流运输将无法胜任计算机化的商业社会。而为了能够直接运输这些“非常重要、时间紧迫”的货物,也许应该有自己的飞机。 这是一个来自拓扑学的灵感――如果将网络中的所有点通过一个中心连起来,就像票据交换所那样,效率会非常高。 不过,他的论文只得了C,刚及格。因为教授认为买飞机专门用来送货的想法是荒谬的,但这个受到冷落的创意却并没有被它的主人放弃。 大学毕业后,施伟德成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并到越南战场服兵役,美国军队通过集中一点然后分散调配军用物品和粮食的模式,也使他的航空快递构想走得更远,他计划建立一个类似的配送体系,设置很多个点连成一个网络,然后全部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室来周转。 这就是联邦快递转运中心运营模式的雏形。 回到美国后,施伟德开始将大学和越战时的设想付诸实施。他变卖了他父亲分给他的遗产――迪克西长途汽车公司的股份,获得了75万美元流动资产,并通过家族信托基金的担保,从孟菲斯国民商业银行获得360万美元贷款。1971年6月18日,在施伟德27岁那年,他在特拉华州注册了新公司――联邦快递公司(Fedex),于是,联邦快递这个名字就创造了一个新行业:通过转运中心及航线网络系统进行隔夜交货的速递方式。 这样的商业模式,需要一开始时就要有足够的飞机,并建立起一个覆盖多个城市的航空网络。为此,施伟德竭力奔走游说华尔街,募集到了9600万美元,购买了23架“隼式”喷气机。 1973年4月17日,联邦快递在22个城市同时展开了业务,1975年底就开始扭转亏损,翌年营业额为1.09亿美元,纯收入为810万美元。1983年的时候,联邦快递的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创办不足10年,不靠收购或合并而超过10亿美元营业额的公司。 从此,联邦快递被作为经典案例写入商学院的教科书。 超级转运中心 事实上,在1973年联邦快递开始业务操作的第一个晚上,公司是用14架小型飞机,将186个包裹运送到美国的25个城市,当时只是在一些临时的牌桌上进行包裹分拣。 35年前施伟德之所以首先选择了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作为其“中心辐射式”运输的中心,不仅因为该市位于美国中南部,地理位置比较理想,气候条件适于飞行,还在于该机场入夜后很少有旅客航班,而且当地政府也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