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快递巨头相比,宅急送没有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壮大的取胜之道就是价格和速度――快速抢占网点,给客户更低价优质的服务。 推出“次日达” 据宅急送的调查数据,在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60%的货物不会流通到全国各地,它们从昆山到苏州、从苏州到无锡或者从无锡到南京。不需要全国的流动网络,货物在区域内流动,培养了宅急送区域内限时快运业务的早熟。 2004年,宅急送一举推出“2D10”和“2D17”,这两项区域内“次日达”新服务,主要针对长三角等区域内单件重量在10公斤以下的小件货物,分别于次日早上10点和次日下午5点之前送达客户手中。至此,宅急送的服务精品由原来的“全国24小时门到门”转变为区域间“2D10”和“2D17”。 而另一方面,早在2004年1月起,中国邮政快递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的22个城市实行EMS限时专递――“次晨达”快递服务。该举措被认为是邮政缓解竞争压力的一种积极尝试。 不过,“次日达”于“次晨达”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次晨达”的新平台虽然将成本大幅降低,一件1公斤的货物,“次晨达”仍需要80元,而宅急送根据货物装箱后的长、宽、高三边之和来计算价格:70厘米、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分别对应10元、15元、20元、30元不等。而“次日达”的小件服务500克~5000克快件仅收取20元费用。 可以看到的是:在省会城市,宅急送的分公司开通了不同形式的市内班车,市内班车为“2D10”和“2D17”的首、末端工作,快速提取货物、派送货物。点与点用物流班车连成线,线与线织成网,形成小的区域物流网,“2D10”和“2D17”的时效性得到保证。为此,宅急送在市内班车建设上一直在增加投入,2004年新增派送车辆超过200辆。 为了推广这两项新业务,宅急送“全民皆兵”:每一名员工都是市场开发员,每一名员工都是创利中心。宅急送不仅给快递员先行确立了激励机制,使得他们按票提成,提货2元/票,送货1元/票,其他员工也可以投入到小件业务的拓展之中,按1元/票提取。在宅急送“小件快递全国门到门服务卡”中,预留了服务专员空格,由司机、快递员等人员自行填写姓名、联系方式,方便提成兑现。 无论如何,通过细分市场推出新业务来抢占市场先机,已是宅急送发起战略反攻必要的一步。陈平表示:“2D10”和“2D17”限时到达将是2005年宅急送的首推业务,尽管宅急送目前的核心盈利产品仍然是“24小时门对门”。 到目前为止,宅急送“2D10”和“2D17”业务在华北区、长三角、珠三角相继铺开,与中国邮政快递“次晨达”抢食市场,低价格的次日抵达承诺令中国邮政快递的限时快递业务受到威胁。 扩充新网点 中国邮政快递与其他快递企业目前竞争的焦点仍是网络。 作为中国最大的一张网络,邮政营业局所57136处撒开后,仍然未能保证触及到市场的每一根神经末梢。而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的EMS,使用的这张网属于邮政系统共用,用途广,从而在一度程度上影响了效率。相对而言,宅急送营业网点专一,因为单纯的快运用途,营业网点服务灵活、效率更高。 看准这一点,宅急送一直在加速网络建设。2004年,宅急送一举自建营业网点117个,包括分支机构、营业所和营业厅。目前为止,宅急送共自建营业网点300多个,委托代理形成网点490多个。 按照公司总裁陈平的说法,宅急送有着仅次于中国邮政的快运网络。宅急送已经形成“内网+外网”的网络结构,自建的300多个服务网点属于内网部分,同时存在的490多家合作网络即外网部分。 外网的形成源自陈平的合纵连横术。鉴于自身的资金劣势,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扩大企业规模,宅急送吸收了诸多物流公司加盟、合作。在部分城市,快运业务量比较小,委托他人代理业务的费用倘若不超过两万,宅急送则不会投入资金自建网点,而是与当地运输公司合作形成外网营业点。外网为宅急送代理派送货物,收取宅急送的派送费,可以利用宅急送的网络优势揽货并搭乘宅急送的物流班车,不过宅急送不会为他们的货物单独停靠。
|